师者风范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北农学者”刘明:深耕科研结硕果 扎根沃土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5-03-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全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党委教师工作部特推出“师者典范”专题报道,展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事迹及风采,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实干创先年”部署要求,为持续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明,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学科首席,兼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猪营养与天然功能成分研究,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著作3部,主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14项。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与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二十二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在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他既是实验室里严谨求真的科研工作者,又是养殖一线躬耕实践的“技术推广员”;既是课堂上启迪智慧的教育者,又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产业领航人”。他,就是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明。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北农学者”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刘明长期致力于动物营养和天然功能成分的技术应用研究,他以“敢为人先”的科研追求、“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和“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作出积极贡献,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把课堂搬到一线  点亮学生科研梦想

“农业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我要做那个传递火炬的人。”刘明始终以培养新时代农业科技人才为己任。他主导修订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增设《动物科学研究进展》《动物科学概论》等前沿课程;发起“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每年组织“科技下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农民交流中厚植爱农情怀。

“农业科研的课堂不仅在实验室,更在养殖场和饲料车间。”这是刘明常对学生说的话。他始终秉持“理论结合实践、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将行业前沿问题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科学答案。

在《动物营养学》课程中,他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以“如何通过饲料配比降低畜禽养殖污染”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北京周边养殖场,分析粪污成分与饲料配方的关联性。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饲料中过量蛋白质会导致氮排放增加,而添加天然功能成分可显著提高营养利用率。这一发现不仅被纳入课程教材,更直接推动了学生团队参与“环保饲料配方优化”课题研究。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说:“刘老师引导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真正理解了科研的价值。”

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他牵头组建了“天然功能成分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和“蛋白质与发酵工程创新实验室”,将其打造为本科生创新实践的“练兵场”。在这里,学生可以全程参与从功能成分提取到动物饲喂试验的全链条研究。2023年,他指导的本科生团队凭借“基于原花青素的仔猪肠道健康调控技术”项目,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学生们感慨道:“刘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技术,更引导我们拓宽用科技改变行业的视野。”

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 培养产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要像育种一样,既要有优良基因,更需适宜土壤。”刘明构建了“导师+企业+项目”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研究生培养,他创新提出“课题来自产业、成果用于产业”的选题机制。学生的课题“大豆糖蜜发酵工艺优化”正是源于某饲料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指导下,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糖分利用率达90%的产业化工艺,比传统工艺提高30%,相关技术被企业直接采用并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通过实践经历,让学生明白了科研的价值在于解决“真问题”。

他还积极推动校企联合育人,与正大集团、大北农等企业共建20余个实践基地,每年选派30余名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2022年,他带领研究生团队赴河北某养殖企业开展“无抗饲料”推广示范,通过添加自主研发的植物提取物,帮助企业将抗生素使用量降低70%,养殖效益提升15%。企业负责人称赞:“这些年轻人既有理论功底,又懂实际操作,正是行业最需要的人才!”

破解行业痛点 用科技创新给出“北农方案”

面对我国饲料蛋白质资源短缺和抗生素过度使用两大“卡脖子”难题,刘明带领团队展开十余年攻关,用科技创新给出“北农方案”。

在北京市昌平区某生态养殖场,一场“技术革命”正在发生:猪舍中飘散着淡淡果香,饲料中添加的原花青素不仅替代了抗生素,还能改善肉质。这项突破源自刘明团队对天然功能成分的深度挖掘。他们从葡萄籽、松树皮等原料中提取高纯度原花青素,攻克了成分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技术瓶颈,产品纯度达90%,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该技术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份,累计应用于生猪1.36亿头,减少抗生素使用量超800吨。

刘明另一项标志性成果——“大豆糖蜜发酵技术”的研发历程更显艰辛。传统大豆加工中,糖蜜因难以利用常被废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他带领团队连续三年驻守加工车间,从上千株菌种中筛选出高效发酵菌株,最终开发出糖蜜资源化利用新工艺。如今,这项技术每年可转化大豆糖蜜废弃物50万吨,相当于新增10万吨饲料蛋白资源,为缓解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开辟了新路径。

聚焦科技兴农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刘明始终坚守的信条。作为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蛋白原料替代产业服务团团长,他常年奔波于乡村一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23年,内蒙古某贫困县引进肉鸡养殖项目,却因饲料成本过高陷入困境。刘明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后,提出“本地杂粮+功能性添加剂”的饲料替代方案,利用莜麦、荞麦等区域特色资源,配合团队研发的酶制剂,使饲料成本降低20%,肉鸡成活率提高至98%。该项目带动当地3000余户农民增收,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他牵头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联盟”,推动粪污发酵制肥、沼气发电等技术落地。2024年,北京某大型养殖场采用联盟技术后,每年处理粪污1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超500万元,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线,从讲台到实训基地,刘明用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表示,作为学校首批“北农学者”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以“实干创先年”为抓手,继续做深耕在产教融合养殖场的“育种师”,将精准的营养配方输送进“产业饲槽”,用科研成果的探照灯点亮青年学生的成长之路,在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