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2022年,学校制定出台职称评审文件,构建了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重业绩、重贡献、重影响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2023年,学校制定出台教职工考核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分类分层考核原则,实施多元化、差异化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教职工潜心教书育人、静心科研创新。2024年,学校修订职称评审文件,出台高层次人才相关文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套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评价机制,学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评价考核标准,在全面总结职称评审工作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专题研究人才评价改革重点难点,不断优化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主管校领导带领人事处人员“走下去”“走出去”,深入各二级学院(部)调研访谈,与二级学院(部)教师代表、班子成员面对面,听取学院、教师的意见建议;同时,广泛调研各农林高校好做法、好经验。
修订文件和制定方案期间,校领导带领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专题研讨文件多次,反复研讨、论证、修订相应评价指标,进而让任职条件和考核标准更加科学,让评价程序更加合理。人事处召开专题研讨会10余次,深入研究分析外部环境及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多次讨论,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北京农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北京农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面向各二级单位和全体教职工征求百余条意见和建议;面向校内各二级学院(部)进行解读宣讲,及时听取反馈建议;面向教代会代表以及教代会委员宣讲并征求意见,准确了解教职工需求,为文件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专题研究,修订出台了《北京农学院专业技术评聘管理办法》,构建了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坚持分类评价,构建精细化评价标准
学校摒弃“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设置教学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推广转化科普型岗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岗位、实验技术型岗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7种不同类型。针对不同岗位类型,完善与学科特色、岗位特点、研究性质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实行“一岗一标准”,如教学型岗位着重评价教师在教学成果奖、建设一流课程、教学基本功比赛、指导学生获奖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方面取得重要业绩;推广转化科普型岗位着重科技成果转化或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收益、科普的普及面等方面取得重要业绩,引导教师找准赛道、明确目标、明确岗位职责任务。
此外,学校还大力推动多元评价,面向优秀青年教师,特别设置“破格晋升”“绿色通道直聘”,并完善相应评价标准和细则。符合“绿色通道”条件的教师,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委员会评议、岗位聘用委员会审议通过,可直接晋升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畅通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通道,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质量贡献,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学校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优化岗位设置,进一步突出业绩贡献,通过“1+6”考核评价方式,切实将多元化人才评价指标落实到位。“1”是指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党委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师德考核包括年度师德考核和日常师德失范联动考查。所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人员必须年度师德考核合格,同时通过多部门的师德失范联动核查,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评审。“6”是指教育教学、教研项目、学生工作、社会服务、代表性成果、师生满意度六个考核评价方式。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主责主业,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明确申报高级职称人员须完成年度考核教学工作量要求,同时教学评价须为优秀;教研项目考核评价突出科研为基,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明确申报要求教师高级职称人员须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学生工作考核评价突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将青年教师的学生工作经历和效果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引导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社会服务考核评价是突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将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经历作为高级职称参评的基本要求,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破瓶颈、解难题,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代表性成果考核评价要求教师高度凝练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以集成式代表性成果体现其业绩,进而改变以往“唯论文”的单一代表作成果制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效能和贡献质效;师生满意度评价主要针对教辅管理岗位人员,采用360度评估方法,不仅重视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更侧重于服务师生的满意度,以此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人才评价信息化系统
学校打造统一的职称评审与年度考核数字化平台,打破人事、教育、科技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人事基本信息、本科教育数据、研究生教育数据、科研成就等核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人才评价体系的创新。
2024年度学校职称评审中共有142人通过系统在线申报;年度考核中共有730人在线填报考核系统,150余人通过系统进行360度在线测评。同时,职称评审和考核评价系统信息化平台还支持定制化报表“一键生成”,实现人才评价的精细化管理。校院二级均通过系统进行在线审核反馈,增强信息透明度和公平性。学校在人事管理信息化、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基本的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通过该信息化平台建设,学校的人才评价工作更加科学、高效、透明。
2025年,学校将继续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在落细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优化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教职工聘期中期考核工作,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系统,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简化操作流程,让信息化管理成为赋能人才评价改革的“数据引擎”,为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